412 | 4 | 49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王安石从孟子思想非常切合北宋时代建设儒学心性之学与富国强民的需要出发,对孟子之学采取了完全尊信的态度。而苏轼从对儒释道一视同仁的借鉴吸收和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出发,反对孟子的性善论和权变思想,因而与王安石的孟学思想形成了强烈对比。王安石的孟学思想极大地促进了儒学的振兴和孟子升格运动的发展,而苏轼孟学思想中的辨孟部分也从反面对孟子升格运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Abstract:Mencius's thought-meeting needs of constructing Confucianism Mind-Nature Theory and wealthy and powerful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This influenced Wang Anshi the attitude foward complete respect for Mencius's thought.Su Shi,from the equal treatment of Confucianism,Buddhism,Taoism,learned from the attitude of the absorption,against Wang Anshi reforms and Mencius' the theory of good nature and contingency theory,and thus in sharp contrast to Wang Anshi's thought on Mencius.Anshi's thought on Mencius greatly contributed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he Mencius Upgraded Movement,while debating with Mencius of Su Shi's thought on Mencius had contributed to Mencius upgraded movement from the anti-face.
①韩愈在《原道》中写道:“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页。
①王安石对孟子的评价是百般呵护与迁就,但是对荀子却是直言不讳地批判,在《周公》中,王安石以为荀子对周公的记载不实。如果周公是如此,则周公在政治上必然是愚蠢的。参见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02页。
②王安石在《原性》中说:“‘孟子言人之性善,荀子言人之性恶。夫太极生五行,然后利害生焉,而太极不可以利害言也。性生乎情,有情然后善恶形焉,而性不可以善恶言也。此吾所以异于二子。’”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16页。
③苏轼说:“吾为《论语说》,与孟子辩者八。吾非好辩也,以孟子为近于孔子也。世衰道微,老、庄、杨、墨之徒皆同出于孔子,而乖离之极,至于胡越。今与老、庄、杨、墨辩,虽胜之,其去孔子尚远也。故必与孟子辩,辩而胜,则达于孔子矣。”参见余允文:《尊孟续辨》卷下,四库全书本。
②有关情本论的论述请参看拙作《苏轼与王安石在〈尚书〉诠释上的分歧》,《兰州学刊》2012年第2期。
③有关苏轼的“与孟子辨者八”内容的详细阐述参见金生杨的《论苏轼的孟学思想》,来源于:http://www.hubei.gov.cn/zwgk/rdzt/szlqzt/es3mp/dbslvy/dbslywok/dbslygjlt/201011/t20101102_126777.shtml
①徐洪兴的文章认为苏轼不是典型的非孟派。他说:“苏东坡并不极力‘尊孟’,但也绝不极力‘非孟’,者或许才是比较公允的说法。”徐洪兴:《思想的转型———理学发生过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9页。
②有的学者认为苏轼的辨孟与理学家的尊孟形成一对矛盾,共同促进了孟子升格运动的发展。并且认为尊孟派对孟子升格运动发展的作用是似升实降了。这种看法前半部分还有某种程度上的合理性,后半部分就值得商榷了。因为它与矛盾对立的双方肯定的一方对事物的发展起主要促进作用的哲学原理相违背,而且在孟子升格运动中贡献最著的王安石没有凸现出来,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参见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151页。
[1]余英时.唐宋转型中的思想突破[EB/OL].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78689[2]周予同.群经概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3]王安石.王文公文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4]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7]曾枣庄,舒大刚.三苏全书.论语说(第3册)[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8]曾枣庄,舒大刚.三苏全书.苏氏易传(第1册)[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9]苏轼,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6.
[10]杨倩描.王安石《易》学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
[11]李之亮.王荆公文集笺注[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
[12]高克勤.王安石著述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
[13]余允文.尊孟续辨[M].四库全书本.
[14]曾枣庄.三苏研究———曾枣庄文存之一[C].成都:巴蜀书社,1999.
[15]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16]朱维铮.中国经学史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7]王若虚.滹南集[M].四库全书本.
[18]朱熹.杂学辨[M].四库全书本.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D09
引用信息:
[1]胡金旺.论王安石与苏轼孟学思想之差异[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No.77(03):107-112.
基金信息:
2010年度四川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科研基地项目“苏轼与王安石哲学思想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0ZX007)